“思想中的现实”:政治哲学的兴起

作者:王立
政治哲学的历史同哲学一样源远流长。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伟大的思想总需要付诸伟大的实践,这既是哲学家的雄心,也是早期政治哲学产生的根源。政治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同哲学相伴始终。既然政治哲学有其自己的思想源流,有其自己的历史,那么人们何言政治哲学的兴起?又是为何断言政治哲学是今天哲学话语的基点?
政治哲学:今天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
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引发了我们对政治哲学的思考。在他看来,哲学“是最盛开的花朵。它是精神的整个形态的概念,它是整个客观环境的自觉和精神本质,它是时代的精神、作为自己正在思维的精神。”哲学就是时代精神,而政治哲学就是今天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人类的现实关切是哲学的最真实的根基和最切实的生长点。那么,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思想中的现实”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关乎人类命运和生活现实的最真切的处境是什么?自小而言,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正义的社会是人们渴望的现实目标;从大来说,构建一个发展、进步、平等的国际体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长远理想。因此,如何制定出一套与社会基本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正义原则以期实现真正的平等、保障人们的权利、实践社会的正义就成为政治哲学的现实关切。这种关切既表达了人们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心声,也表达了人们对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批判和反思。因此,孙正聿说“公平、正义、平等、权利,这些体现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对于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意义与价值。于是,不仅仅是作为科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显示了愈益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也成为日益耀眼的显学——我们时代的哲学。”

政治哲学的兴起不仅体现了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自觉,也体现了政治哲学发展的内在的思想逻辑。政治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同哲学交织在一起。人们在谈论西方哲学史时,必然言及政治哲学,没有理论的实践理论就毫无意义;而在讨论政治哲学时,又不由自主地追溯其哲学基础,没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就没有目的。因此,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政治哲学思想史就是哲学的话语决定了政治哲学的话语;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决定了政治哲学的发展和进步。纵观西方哲学史,这似乎是有着无可争议的结论。在古希腊,形而上学是政治哲学的基础,柏拉图用“理念论”来演绎“理想国”;在中世纪,宗教神学是政治哲学的基础,奥古斯丁用“上帝之城”来指导世俗政治;而在近代,由于意识哲学的自觉,认识论取代了形而上学成为政治哲学的基础。无论是这一时期的经验主义还是唯理主义在知识原则上有着多大的差别,但是以人类理性为基础来阐述相应的政治哲学却是一致的。一言以蔽之,政治哲学成为哲学的注脚。

政治哲学获得了自己的方法和研究领域

现代政治哲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它逐渐摆脱了哲学的束缚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首先,政治哲学的自我证成不再依赖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础地位,也不再过多地依赖道德哲学的支持,政治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了自己的独立的话语体系。这种转变得益于近代科学主义的兴起。科学主义的兴起宣告了黑格尔式的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瓦解,各门具体学科分化并获得了独立性。科学所宣扬的客观性、规律性、科学方法都为其他学科所效仿和艳羡。政治哲学毫不例外。这时期的政治科学的兴起就是其影响发展的结果。反映在政治哲学上,以前以形而上学等支撑的政治哲学也独立出来,特别是人们不再以道德哲学的思维框架和眼光来看待政治学问题的时候,政治哲学获得了自己的方法和研究领域。所以,政治哲学的独立同时依赖于自己研究对象和领域的确立。

今天,学术界讨论最多最热的哲学概念“公平正义”在以前的视界里是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很多政治哲学的问题之所以被遮蔽起来,就是因为人们的研究视域所决定的。被视为新自由主义巨擘的罗尔斯,其思想按照道德哲学家的眼光来看,也不过是实现了美德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转换而已。很显然,这里对政治哲学的定位出现了巨大的认知差异。我们认为,政治哲学规范的不是个人美德问题,而是关乎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和基本理念问题。所以,以前被视为个人美德伦理的要素现在变成了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理念的公共要素。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正义、自由、平等、权利等都是关乎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是一个政治制度的价值问题、是人类社会对人的理念的遵循问题。这些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研究都要求超越道德哲学的理解框架和认知逻辑,成为公共理性研究和反思的对象,这就是政治哲学对象的自我确立。

如果说研究对象的确立是政治哲学自我证成的必要条件,那么,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政治哲学自我证成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政治哲学来说,它仍然具备了哲学的精神气质和哲学本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那么作为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也具有反思的思维特征。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所有的理论思维都应该具有反思的维度。也就是说,凡是从事纯粹理论思维的学科,都具有的反思的要素。没有反思,也就没有理论的进步。每一种思想的进步都是在前人的思想上进行的。没有对前人的反思批判,也就没有后人的进步。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才把思想史比喻为厮杀的战场。对于政治哲学思想史来说,没有反思,无所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作为纯粹的学术理论,政治哲学的进步,都是在反思前人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新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思想史就是反思的历史,就是不断地重构思想基础的历史。同样,政治哲学的反思为人类的政治社会等理念提供了批判性的审视角度。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符合人的社会?才是体现了人自身目的的社会?社会遵循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发展才是历史的方向?政治哲学的反思批判是确立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的前提。

政治设计与政治证明

政治哲学反思思维的典型体现就是“政治设计”。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以至于后来的“乌托邦”,都是政治设计的产物,都只不过是理念的理论设计图纸而已。这种政治设计一方面提供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体现了哲学理念的要求,是对不符合理念或理想社会的理论批判,因而充当着政治哲学的批判功能;另一方面,政治设计体现了理想的政治实践,力图制定出符合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的制度体系。很显然,人类的政治实践是一个历史性过程,不是一个理论的过程,因此作为理想化实践的政治设计只能是理论的奢想。当一个时代已经确立起自己的政治价值、政治理想和政治理念的时候,政治设计开始让位于政治证明。也就是说,反思式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被政治哲学的政治证明所取代。

政治证明是政治哲学的本质思维方式。它要求对现代性所确立的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给予合理性的证明。回想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特征对于我们的这一申言有着重要的启示,而麦今太尔对整个近代以来道德哲学特征的概括无形之中也宣告了政治哲学的特质。在康德看来,道德哲学的问题是给予那些道德“准则”以合理的(理性的)证明。这种道德证明对于康德就是一种道德检验:道德法则应该在任何情况下为所有的人所遵循。这就要求道德法则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麦今太尔则指出,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第四种道德传统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对道德原则的证明。现代性所确立的个人主义理念与公共的政治原则和价值之间的一致也就变成了理论证明的问题。在此语境下,才有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证明问题、才有国家的正当性问题、才有个人权利的自我证成问题以其其他相关的合法性问题。

综上,政治哲学研究对象的独立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最终使得政治哲学独立出来并成为今天研究最热的主题和思潮。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