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有身份证,犯了事,就能隐姓埋名就能声销迹灭?

作者:lijie

在当代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的“身份证”,有了它,解决了我们的出行和生活的方便,也便于国家的管理。那么在古代,又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呢?如果古代人犯了事,要被朝廷缉拿,换个名字躲藏起来是不是找不到了呢?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在封建社会起步阶段就已经意识到“管理民众”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和管理社会秩序。

45.png

古代人的身份证跟我们现在的身份证不相同,功能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完全,但是对于古时来说也确实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身份证可以分为多种样式,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发行最早的身份证为”照身贴“。

这种照身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发展起来的。一般由竹板制作而成,上面简单地刻画了居民的个人画像、出生年月、以及家庭住址。照身帖大都保存在官衙内,相当于居民的户籍所在地。居民外出时,需要向当地的官衙提交申请再领取自己的照身帖,而后出行。

另外一种身份证便是“路引”。只有在百姓远行时才能用到:要到当地的官府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路引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出行的正当理由。凭借着一张路引,便能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城门关口通行、不受阻碍。

除了文中提到的照身帖和路引之外,还有一个是所谓的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也是最为出名“保甲制度”。就是每十户编成一牌,每十牌编成一甲,每十甲编成一保,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

平日里大家各自劳动互不影响,只有到官方征收徭役,或者有一个人犯了罪,那么当地的官府衙门便会根据保甲的范围,来确定征收徭役者和犯事者的情况。保甲的另一威慑力便来自于他的“连坐制度”。
   若是这一甲范围内有某一个人犯了罪,没有人提前向官方说明情况,那么所有的人都将受到牵连,被处以严厉的惩罚。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对社会统治的一种手段,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当时社会的犯罪率。

在古代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低下,许多地方连一条正儿八经的路都没有,人们出行的方式多数是步行,轿子或者马车。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某一位官员因得罪了皇帝被贬至偏远地区,那可能三五年才能到达就任地。若是年纪大点、身体再不好的话,可能半路就是埋骨之地了。从而反映了古代人出行的极大不便。

47.png

古代的“身份证”,不可以准随便转借的弄个假“身份证”更不行,发现后会被“依律问罪”,有性命之危因此若是古人犯了事儿,不可能很轻松地就躲避过去,一方面是出行城门关口有官府把守检查,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差也无处可去。如果选择落草为寇,有可能被官府镇压剿灭的下场,甚至还会连累乡里乡亲。

身份证的演变肯定了古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可以拿着身份证登界游方。古人虽有自己身份证,却不能随自己的心愿行走天下,也充分肯定了户籍管理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