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攻城为何不用火烧?难道这么简单的方法想不到?

作者:lijie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战争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无数次攻打讨伐谱写了很多悲惨的诗。在将领的一念之间,无数将士化为枯骨,许多城市只剩下一片焦土。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无数士兵在攻城的时候,选择云梯攀爬,或者使用装甲车上一根巨大的木头对城门进行撞击.

很多人肯定在疑惑,既然城门是木头制作的,为什么不选择火烧城门最简单攻城的方法,而选择巨大伤亡进行攀登城墙呢?当然,我们能想到的问题,古人也能想到。不采用火烧城门原因有很多种的。

49.jpg

在中国,城市建设起源到夏商时期。为了保证自己和人民的安全,不受侵略者人的侵害,被分封的贵族和氏族领导人把自己居住的地区周围用土垒建成城墙,城门的材料特别严格。

这些城一般很高,而且很坚固。在侵略者攻击之前,他们向城内人发出警告,给城内的留下准备的时间,还可以抵制入侵者。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所修筑的城墙越来越坚固,最早土墙是泥土建成的,到后来使用青砖与石灰拌糯米水作为凝胶剂所修筑的城墙,坚不可摧,攻城时所耗费的代价自然也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城池的安全,增加敌人攻城难度,在城池的周围挖出一条很深的护城河,注满水。不仅如此,铁索桥旁边还有无数带木刺的拒马,而且城门上修筑了造箭楼。

正因为如此复杂,入侵者想攻打城门,就必须越过护城河,冒着城墙上射出的箭雨打开道路的拒绝马。这样,人员伤亡往往很重

 

古代的城门一般是木质的,用于建造城门的材料很精致。为了使城门不易燃烧或耐烧,工匠通常使用铁桦、榆木等耐火性非常好的木材为了提高燃烧难度,工匠在制作城门时加上一些铆钉和铁皮,一方面可以加固城门,另一方面增加美观性。为了防止入侵者火烧城门,城门的上方留下缝隙,大家不用下楼,抽取护城河水,从上而下,浇灭城门的大火。从而体现了护城河在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个城池的安全来讲十分重要。在城门之后修筑多个瓮城。多为口字型,在城内将城门四面包裹,易守难攻。即使入侵者幸运地打破了城门,也陷入瓮中捉鳖的状况。要突破瓮城高临下的包围,必须退出或突破前面的城墙无论是攻击城门还是进行蚂蚁包围,都会给攻击者带来巨大的伤亡代价。

47.jpg

中国大小城池众多,为攻打一座小小的城池去耗费巨大的伤亡代价,可以说十分不值得;如果一座一座地去攻打,即便是攻打下来,也会使得兵力,财力不断得消耗

所以攻城将领在深思熟虑之后,往往不会选择直接攻城这一种方式,而是巧用计谋用最小的代价拿下城池,一种是修书给将领诱降,另一种是长时间的围三缺一的围而不打。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火器时代,大炮一轰或者使用火药爆破,很多城池的城墙或者城门,都会化为灰烬,继而宣告攻破。

也正是如此,城逐渐失去了它的价值,最后消失于历史之中。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