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分野与置换——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分析
作者:黄文杰
摘要:本文从(1)“结构形态”(2)“超越向度”(3)“生成背景”等三个维度对中西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中西形而上学在现代世界中相向性转型的哲学景观。本文认为,形而上学的未来必定是“概念范式”向“体验范式”的跃迁。
关键词:形而上学;结构形态;超越向度;生成背景;概念范式;体验范式
如果说形而上学归趋形上非感性世界的追问,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惯性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范式。如果说形而上学因缘人类超越自我的原始本性,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结构范式而生成了不同的超越向度和意义世界。在现代世界里,由于文化视域的融合和意义世界的通约,中西形而上学出现了相向性转型与相互置换的哲学景观。如果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状况,那么,形而上学的未来走向必然意味着“存在论范式”对“知识论范式”的否定和超越,从而实现着人的存在境界(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
一、两种形而上学的结构形态
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在结构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特征。一般说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表现为一个分析的知识论体系。这个体系先于并决定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逻辑概念的自我展开,以追求恒久在场的普适性真理为目标,形成一个分离于并决定着感性世界的纯粹逻辑的概念世界。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存在论境界,这种境界源于并超越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于纯粹自我的深刻洞见,以敞开隐蔽缺场的个性化世界为目标,形成一种因缘于并超越着感性世界的纯粹体验的实在世界。如果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决定于概念之间的逻辑力量,那么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则凭借于生命内在的自我领悟。
1.真理与境界。西方传统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历史实际上只是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黑格尔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映,—— 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这就是说,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就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所表达的理论,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西方的本体论(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所寻找和表述的正是这种绝对真理。在本体论的视阈里,绝对真理的世界是独立自在的,它先在于感性世界并决定感性世界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1)“结构形态”(2)“超越向度”(3)“生成背景”等三个维度对中西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中西形而上学在现代世界中相向性转型的哲学景观。本文认为,形而上学的未来必定是“概念范式”向“体验范式”的跃迁。
关键词:形而上学;结构形态;超越向度;生成背景;概念范式;体验范式
如果说形而上学归趋形上非感性世界的追问,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惯性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范式。如果说形而上学因缘人类超越自我的原始本性,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结构范式而生成了不同的超越向度和意义世界。在现代世界里,由于文化视域的融合和意义世界的通约,中西形而上学出现了相向性转型与相互置换的哲学景观。如果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状况,那么,形而上学的未来走向必然意味着“存在论范式”对“知识论范式”的否定和超越,从而实现着人的存在境界(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
一、两种形而上学的结构形态
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在结构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特征。一般说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表现为一个分析的知识论体系。这个体系先于并决定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逻辑概念的自我展开,以追求恒久在场的普适性真理为目标,形成一个分离于并决定着感性世界的纯粹逻辑的概念世界。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存在论境界,这种境界源于并超越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于纯粹自我的深刻洞见,以敞开隐蔽缺场的个性化世界为目标,形成一种因缘于并超越着感性世界的纯粹体验的实在世界。如果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决定于概念之间的逻辑力量,那么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则凭借于生命内在的自我领悟。
1.真理与境界。西方传统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历史实际上只是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黑格尔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映,—— 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这就是说,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就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所表达的理论,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西方的本体论(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所寻找和表述的正是这种绝对真理。在本体论的视阈里,绝对真理的世界是独立自在的,它先在于感性世界并决定感性世界的意义。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