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建立
作者:李蜀人
内容摘要:从理性法则同意志的关系上,本文分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基本思路,论证了康德道德哲学中绝对命令、义务、善良意志等基本概念的含义,指出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从主观上说明人类道德行为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看出康德批判哲学的意义。
关键词: 道德 形而上学 康德
自康德哲学问世以来,人们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了他的理性批判上,将他的哲学定义为批判哲学。往往特别重视他的先验哲学的问题。这固然是研究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又容易忽视他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建立这一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的研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拒斥”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到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对于形而上学的“摧毁”的思潮仍然十分活跃。因此,在这样的历史境域里,本文选择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希望增加康德哲学的研究内容,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研究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建立,从而来回应现代哲学中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叛。
一
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亚里士多德建构了他那时代的知识大全,其中有一门研究存在的学问,他称之为第一哲学。这些关于第一哲学的著述被亚里士多德的学生编列在他的《物理学》之后,取名为《物理学后诸篇》(metaphysics),自此形而上学就正式产生了。形而上学成了专指研究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术语。中文的形而上学意旨那些关于有形物体之上的抽象学问。
因为“存在”的一切属性或方面都必须以“存在”为依据,所以对于西方哲学而言,“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才是真正的性而上学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说。(1)。然而,这是在亚里士多这里,由于他在追问“存在是什么”时,他只能以主谓方式切入这一问题,即他只能用这样的语句:“存在是什么”来回应形而上学的问题,他便将“是”和“什么”分离,也就是说,他只能用存在者的存在来回答存在问题,因而他遗忘了存在本身。这样,在他的第一哲学中,他规定哲学的研究对象为是其所是(being as being);而在他的形而上学中,“什么”成为了本体,这种脱离“存在”的抽象本体便成为了以后西方哲学最终追求的目标。这固然同柏拉图的理念理论相关,但是,更与亚里士多直接切入“存在者”相连*。这样,“存在者”和“存在”本身便被人为的分成了两界。认识变成了通过“存在者”去寻找本体的过程。自此,西方哲学就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一方面是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另一方面是认识与实践、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研究“Being”的方向发展的,所追求的都是绝对的、抽象的、普遍的、确定的实体或本质。尽管在其中产生过丰富多彩的本体论哲学思想,但是,这些形而上学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思辨性的,都具典型的认识论形而上学,都是将本体的问题完全放到了认知层面来研究的。因此,思辨理性的研究成为了这一时期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而生命、生活这样的实践问题便被忽视。存在的意义问题彻底被遮蔽了。只有到了康德时代,只有经过康德的哲学批判,人们才能重新认识到形而上学的问题并不是思辨理性的认识问题,而是实践理性的实践问题,都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问题。
二
通过对于人类理性的批判,康德限制了理性的思辨运用,终结了传统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将实践理性摆在了优先地位,这样以自由为基础的人的理性行为便成为了康德哲学研究的重点,这预示着他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建立已经开始。
康德的形而上学已经不是在认识论意义上为世界寻找到普遍的原理,也不是去认识世界最后的本体,而是在实践理性的调节下,以自由意志为基础,去说明人的理性行为的普遍的法则。所以,康德认为:“一切立于经验基础上的哲学称为经验的哲学,而将仅依先天原则阐明其学说的哲学称纯粹的哲学”(2)*。而在纯粹哲学中,仅有形式的,便称为逻辑学,但若限定在知性对象上,便称为形而上学。也就是说,根据先天原则来说明知性对象的哲学就是康德认可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已经不再同思辨理性相关而是同实践理性相联,因而它就只能是实践问题而不再是认识问题。因此,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就必然成为了康德形而上学关注的首要问题。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则应该是康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第一任务。
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形而上学呢?一方面,在事实上,每个人都得承认,一项法则若要在道德上有效,亦即作为一项义务的依据,就得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每个人也得承认,在此我们不能在人的本性或他所置身的世界的状况中,而只能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寻求义务的根据”(3)。因为人性或人的状况是经验的,是有限的,是偶然的,其中决不会有绝对必然的东西。因此,我们只能到纯粹理性中去寻找这种必然性
内容摘要:从理性法则同意志的关系上,本文分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基本思路,论证了康德道德哲学中绝对命令、义务、善良意志等基本概念的含义,指出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从主观上说明人类道德行为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看出康德批判哲学的意义。
关键词: 道德 形而上学 康德
自康德哲学问世以来,人们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了他的理性批判上,将他的哲学定义为批判哲学。往往特别重视他的先验哲学的问题。这固然是研究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又容易忽视他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建立这一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的研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拒斥”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到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对于形而上学的“摧毁”的思潮仍然十分活跃。因此,在这样的历史境域里,本文选择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希望增加康德哲学的研究内容,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研究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建立,从而来回应现代哲学中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叛。
一
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亚里士多德建构了他那时代的知识大全,其中有一门研究存在的学问,他称之为第一哲学。这些关于第一哲学的著述被亚里士多德的学生编列在他的《物理学》之后,取名为《物理学后诸篇》(metaphysics),自此形而上学就正式产生了。形而上学成了专指研究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术语。中文的形而上学意旨那些关于有形物体之上的抽象学问。
因为“存在”的一切属性或方面都必须以“存在”为依据,所以对于西方哲学而言,“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才是真正的性而上学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说。(1)。然而,这是在亚里士多这里,由于他在追问“存在是什么”时,他只能以主谓方式切入这一问题,即他只能用这样的语句:“存在是什么”来回应形而上学的问题,他便将“是”和“什么”分离,也就是说,他只能用存在者的存在来回答存在问题,因而他遗忘了存在本身。这样,在他的第一哲学中,他规定哲学的研究对象为是其所是(being as being);而在他的形而上学中,“什么”成为了本体,这种脱离“存在”的抽象本体便成为了以后西方哲学最终追求的目标。这固然同柏拉图的理念理论相关,但是,更与亚里士多直接切入“存在者”相连*。这样,“存在者”和“存在”本身便被人为的分成了两界。认识变成了通过“存在者”去寻找本体的过程。自此,西方哲学就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一方面是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另一方面是认识与实践、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研究“Being”的方向发展的,所追求的都是绝对的、抽象的、普遍的、确定的实体或本质。尽管在其中产生过丰富多彩的本体论哲学思想,但是,这些形而上学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思辨性的,都具典型的认识论形而上学,都是将本体的问题完全放到了认知层面来研究的。因此,思辨理性的研究成为了这一时期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而生命、生活这样的实践问题便被忽视。存在的意义问题彻底被遮蔽了。只有到了康德时代,只有经过康德的哲学批判,人们才能重新认识到形而上学的问题并不是思辨理性的认识问题,而是实践理性的实践问题,都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问题。
二
通过对于人类理性的批判,康德限制了理性的思辨运用,终结了传统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将实践理性摆在了优先地位,这样以自由为基础的人的理性行为便成为了康德哲学研究的重点,这预示着他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建立已经开始。
康德的形而上学已经不是在认识论意义上为世界寻找到普遍的原理,也不是去认识世界最后的本体,而是在实践理性的调节下,以自由意志为基础,去说明人的理性行为的普遍的法则。所以,康德认为:“一切立于经验基础上的哲学称为经验的哲学,而将仅依先天原则阐明其学说的哲学称纯粹的哲学”(2)*。而在纯粹哲学中,仅有形式的,便称为逻辑学,但若限定在知性对象上,便称为形而上学。也就是说,根据先天原则来说明知性对象的哲学就是康德认可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已经不再同思辨理性相关而是同实践理性相联,因而它就只能是实践问题而不再是认识问题。因此,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就必然成为了康德形而上学关注的首要问题。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则应该是康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第一任务。
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形而上学呢?一方面,在事实上,每个人都得承认,一项法则若要在道德上有效,亦即作为一项义务的依据,就得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每个人也得承认,在此我们不能在人的本性或他所置身的世界的状况中,而只能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寻求义务的根据”(3)。因为人性或人的状况是经验的,是有限的,是偶然的,其中决不会有绝对必然的东西。因此,我们只能到纯粹理性中去寻找这种必然性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