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之法”与“尽性知命”——司马承祯道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作者:鞠曦
内容提要:“坐忘之法”是司马承祯的道学修持方法,其代表了司马承祯的道学理论模式。道教史表明,司马承祯继南朝刘宋时期的道教学者陆修静改革道教之后,以上清派的道学理论为基础,对道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之后的内丹理论的成熟奠定了“修性”的方法论基础,他的《坐忘论》在唐宋之际的道学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如果把道学的修持方式以其理论模式的不同而划分为“先性后命”、“先命后性”、“性命双修”三种形式,显然很难将“坐忘之法”归属其一。应当认为,司马承祯的“坐忘之法”理论模式是在道学自先秦的“无为”法转化为汉、隋、唐、宋的“有为”法的过程中产生的,他因此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更为重要的是,“坐忘之法”的理论模式与“尽性知命”说有相近之处。“尽性知命”是指《周易》《说卦传》承诺的生命科学体系,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承诺的生命科学理论模式。这一代表孔子儒学的生命科学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失落,“尽性知命”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极应引起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视。本文在论证司马承祯师承渊源及其道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推定司马承祯的“坐忘之法”的道学理论模式与“尽性知命”的儒学理论模式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一,司马承祯的道学理论渊源
    司马承祯,字子微,道号道忍。唐代著明道士。据《全唐文》卷二十二载,唐玄宗在其仙逝后谥号“贞一先生”。其师承道教的改革者陆修静所创的流派,其师为第五代传人潘师正。司马承祯因体悟道真、出玄入理、深得潘师正厚爱。据唐代李勃的《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载有潘师正与司马承祯论道曰:“我自简寂传授正法,至汝六叶矣。”“简寂”者,南朝宋明帝谥号陆修静为“简寂先生”之谓也。“简寂正法”者,由陆修静开始的道学流派也。所以,自陆修静开始,经孙游越、陶洪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已是六代,由此可见司马承祯在道教史上的师承渊源及其理论特色。
    两汉以后,由于没有把《老子》的理论模式系统化,使之两汉之后的道学向道教的形式转化。道学自以天师道的形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