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

作者:吕锡琛
提要:全真道吸取儒佛之精华,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心性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本文探讨了全真道心性修炼的道德蕴涵;修炼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心性道德修养的方法及心性道德修养力图达到的理想境界。
主题词:全真道 治心为重 德心 德行 清净
全真道是金元时期兴起于北方的一大教派,它继承唐末五代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进一步融摄佛道的思想,倡导性命双修、炼心养性,形成了较成熟的内丹心性之学。其心性理论既包括宗教信仰和系统的身心修炼方法,又包括了宇宙观、本体论、人生观,更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集修道、养德、强身三者于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心性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一页。本文拟就此作一探析。

一、全真道心性修炼的道德蕴涵
全真道内丹心性修炼理论和实践虽然是围绕得道成仙的宗教目的而展开的,但随着全真道内丹学的成熟与发展,全真道得道成仙的内涵却较前代道教修炼理论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体现出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追求品德完善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应,其心性修炼理论也就具有了更为深厚的道德蕴涵。
全真道的修炼宗旨以全神炼气为特点,但又以炼性(神)为首,将心性修炼作为修行的根本,早在王重阳为玉花社等全真道会社订立的宗旨《玉花社疏》中就指出: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修行的关键不在于打坐等外在形式,而在于达到心地清净的境界。

这一清净修行原则为马丹阳及其开创的丹阳派所继承。他吸收了禅宗心性本净的思想,认为修道就是要显露出清净灵明的本性,而修性也说修心,现出自己的清净之心,也就完成了见性的功夫。但无心并非蠢然无心,而是务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丹阳真人语录》)可见,所谓无心,决非主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