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哲学体系的方法论检讨(下)
作者:杜保瑞
十一 个人气性生命的命运与无为道体的理论相容性问题
严君平以卜筮维生[34],命运可卜即命运有必然性,命运有必然性的命题是一个宇宙论的知识性命题。在《指归》中,严君平简单叙述了人存有者的气性生命的宇宙论知识根源。
道体是无为的,但人是命定的,那么,人可以通过功夫而提升境界、改变命运吗?
严君平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其论证却是简单而不详尽的。其实,他对气性生命的命定义的知识性建构就已经不详尽了,因此在宇宙论意义下的改变命运之事也就没有太大的探讨空间,他只是论说于阴阳清浊之气经由中和作用达到太和境界即为合道而有理想的生活可期。
在哲学体系中,命定论的问题是可以容受自由意志的空间也就有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是,这必须有清楚的人存有者的宇宙论知识命题为基础,有对于人存在的气性结构的宇宙论说明,有人体宇宙学的知识说明,有人性论的知识说明,才能正式准确地探究这个问题。严君平的体系中并未因为命定论而影响无为本体意境,但是对命定论却也说之不详,我们的探究也就仅止于此[35]。
严君评论于人有气性生命,若合道,仍可造命。他说:
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德为之始,神明为宗,太和为祖。道有深微,德有厚薄,神有清浊,和有高下。清者为天,浊者为地,阳者为男,阴者为女。人物禀假,受有多少,性有精粗,命有长短,情有美恶,意有大小。或为小人,或为君子,变化分离,剖判为数等。[36]
道以太虚之虚无所不禀,知德以致无之无无所不授,道以无为之为品于万方而无首,德以无设之设遂万物之形而无事,故能陶性命、冶情意、造志欲、化万事。
何谓性、命、情、意、志、欲?所禀于道而成形体,万方殊类,人物男女,圣智勇怯,小大修短,仁廉贪酷,强弱轻重,声色状貌,精粗高下,谓之“性”;所授于德,富贵贫贱,夭寿苦乐,有宜不宜,谓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动,逆顺昌衰,存亡及我,谓之“遭命”;万物陈列,吾将有事,举错废置,取舍去就,吉凶来,祸福至,谓之“随命”;因性而动,接物感寤,爱恶好憎,惊恐喜怒,悲乐忧恚,进退取与,谓之“情”;因命而动,生思虑,定计谋,决安危,通万事,明是非,别同异,谓之“意”;因于情意,动而之外,与物连,常有所悦,招麾福祸,功名所遂,谓之“志”;顺性命,适情意,牵于殊类,系于万事,结而难解,谓之“欲”。
凡此六者,皆原道德,千变万化,无有穷极,唯闻道德者能顺其则。性精命高,可变可易;性粗命下,可损可益;若得根本,不滞有无。是故,天地人物,含心包核。有类之属,得道以生而道不有其德,得一而成而一不求其福,万物尊而贵之、亲而忧之而无抱其德。夫何故哉?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能富,爵不能尊,无为为物,无以物微,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37]
十二 董仲舒天人相感阳德阴刑之学仍收摄于无为本体中
严君平理论体系中多次使用董仲舒形态的宇宙论知识命题如天人相感、阳德阴刑之说者,那么,这样的宇宙论命题的涉入
十一 个人气性生命的命运与无为道体的理论相容性问题
严君平以卜筮维生[34],命运可卜即命运有必然性,命运有必然性的命题是一个宇宙论的知识性命题。在《指归》中,严君平简单叙述了人存有者的气性生命的宇宙论知识根源。
道体是无为的,但人是命定的,那么,人可以通过功夫而提升境界、改变命运吗?
严君平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其论证却是简单而不详尽的。其实,他对气性生命的命定义的知识性建构就已经不详尽了,因此在宇宙论意义下的改变命运之事也就没有太大的探讨空间,他只是论说于阴阳清浊之气经由中和作用达到太和境界即为合道而有理想的生活可期。
在哲学体系中,命定论的问题是可以容受自由意志的空间也就有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是,这必须有清楚的人存有者的宇宙论知识命题为基础,有对于人存在的气性结构的宇宙论说明,有人体宇宙学的知识说明,有人性论的知识说明,才能正式准确地探究这个问题。严君平的体系中并未因为命定论而影响无为本体意境,但是对命定论却也说之不详,我们的探究也就仅止于此[35]。
严君评论于人有气性生命,若合道,仍可造命。他说:
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德为之始,神明为宗,太和为祖。道有深微,德有厚薄,神有清浊,和有高下。清者为天,浊者为地,阳者为男,阴者为女。人物禀假,受有多少,性有精粗,命有长短,情有美恶,意有大小。或为小人,或为君子,变化分离,剖判为数等。[36]
道以太虚之虚无所不禀,知德以致无之无无所不授,道以无为之为品于万方而无首,德以无设之设遂万物之形而无事,故能陶性命、冶情意、造志欲、化万事。
何谓性、命、情、意、志、欲?所禀于道而成形体,万方殊类,人物男女,圣智勇怯,小大修短,仁廉贪酷,强弱轻重,声色状貌,精粗高下,谓之“性”;所授于德,富贵贫贱,夭寿苦乐,有宜不宜,谓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动,逆顺昌衰,存亡及我,谓之“遭命”;万物陈列,吾将有事,举错废置,取舍去就,吉凶来,祸福至,谓之“随命”;因性而动,接物感寤,爱恶好憎,惊恐喜怒,悲乐忧恚,进退取与,谓之“情”;因命而动,生思虑,定计谋,决安危,通万事,明是非,别同异,谓之“意”;因于情意,动而之外,与物连,常有所悦,招麾福祸,功名所遂,谓之“志”;顺性命,适情意,牵于殊类,系于万事,结而难解,谓之“欲”。
凡此六者,皆原道德,千变万化,无有穷极,唯闻道德者能顺其则。性精命高,可变可易;性粗命下,可损可益;若得根本,不滞有无。是故,天地人物,含心包核。有类之属,得道以生而道不有其德,得一而成而一不求其福,万物尊而贵之、亲而忧之而无抱其德。夫何故哉?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能富,爵不能尊,无为为物,无以物微,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37]
十二 董仲舒天人相感阳德阴刑之学仍收摄于无为本体中
严君平理论体系中多次使用董仲舒形态的宇宙论知识命题如天人相感、阳德阴刑之说者,那么,这样的宇宙论命题的涉入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