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中西问题”
作者:陈龙海
一百多年过来了,我们不应该继续讨论应该不应该用西方哲学概念研究中国。
读了四年西方哲学以后,我感觉到那些哲学跟我的生命不发生任何的关联。只是透过翻译了解他们是什么,只是一个对象。
我们中国人直接通过跟经典对话的方式,他们是通过跟问题之间对话的方式来进行的。
你不用套它的词语,但可以学习那套处理问题的方式。
时间:2007年12月19日晚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访谈嘉宾:陈鼓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陈少明(中山大学教授)
王博(北京大学教授)
主持人:梁枢
主持人:感谢各位参加这次“夜谈”。作为白天会议的一个延伸,我们今晚的讨论有一个关键词:差异性。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今天白天的会议上,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问题的讨论中都曾多次出现。这是一次国际性研讨会,与会的学者,包括今晚在座的各位,都是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视域里研究问题的。在此背景下,我们今晚想直接面对差异性,把差异性上升为“问题”,深入进去,专门进行一下讨论。
白天的发言,很多是在价值意义上展开的,比如台湾的林先生说要让汉语活起来。现在是汉语让英语欺负的,好像没有英语这条腿,自己都站不住,成了英语的附庸了。还有学者说,某某的论文从技术层面上讲,很有启发性,但是价值观层面上有问题等等。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晚上讨论中西哲学的差异性,恰恰不是要在价值层面上展开,不是要在价值观上评判孰优孰劣。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个中西哲学的差异性、分岔点找着,然后呢,如果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来更好,分析不出来也无妨。把分岔点指出来,留给别人去研究也很好呀。我就说这些。
道家视域里的“中西之辨”
刘笑敢:这次会议
一百多年过来了,我们不应该继续讨论应该不应该用西方哲学概念研究中国。
读了四年西方哲学以后,我感觉到那些哲学跟我的生命不发生任何的关联。只是透过翻译了解他们是什么,只是一个对象。
我们中国人直接通过跟经典对话的方式,他们是通过跟问题之间对话的方式来进行的。
你不用套它的词语,但可以学习那套处理问题的方式。
时间:2007年12月19日晚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访谈嘉宾:陈鼓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陈少明(中山大学教授)
王博(北京大学教授)
主持人:梁枢
主持人:感谢各位参加这次“夜谈”。作为白天会议的一个延伸,我们今晚的讨论有一个关键词:差异性。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今天白天的会议上,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问题的讨论中都曾多次出现。这是一次国际性研讨会,与会的学者,包括今晚在座的各位,都是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视域里研究问题的。在此背景下,我们今晚想直接面对差异性,把差异性上升为“问题”,深入进去,专门进行一下讨论。
白天的发言,很多是在价值意义上展开的,比如台湾的林先生说要让汉语活起来。现在是汉语让英语欺负的,好像没有英语这条腿,自己都站不住,成了英语的附庸了。还有学者说,某某的论文从技术层面上讲,很有启发性,但是价值观层面上有问题等等。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晚上讨论中西哲学的差异性,恰恰不是要在价值层面上展开,不是要在价值观上评判孰优孰劣。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个中西哲学的差异性、分岔点找着,然后呢,如果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来更好,分析不出来也无妨。把分岔点指出来,留给别人去研究也很好呀。我就说这些。
道家视域里的“中西之辨”
刘笑敢:这次会议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