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庄》”思想述论——从荀子到葛洪

作者:李延仓
摘  要: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非《庄》;互补;环节 
《庄子》从问世起经历了一个逐步升格的过程,至唐代被尊为《南华真经》。但在此期间也有不少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野与理路出发,对《庄子》进行了非难或批评,乃至形成了一种非《庄》的思想。
一、蔽于天而不知人 
庄子一生由于贫而无位、清高而少友、生徒不旺等原因,其声名在先秦不显。这正如朱熹所云: 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在先秦典籍中,明确提到庄子的只有荀子的《解蔽》篇,而且还是持批评的态度,即指责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所以提出这种批评,是因为他与庄子在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上,有对立的方面。
首先,在天道观上,庄子的理路是自然主义的,他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是自然而裂的,都遵循着必然的规律。从这种天道自然的观念出发,庄子反对人力对自然的干预,所谓: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就是说,人力的作为和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根本无法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