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

作者:郭沂
湖北荆门郭店1993年10月出土的804枚、13000字的竹简,经学术理论界5年研究得知,它分为两部分:道家著作2种4篇,儒家著作11种14篇。此材料填补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段空白,为解读先秦哲学史上的许多谜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一经出土,立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郭沂从郭店楚简的史料入手,考证了中国先秦哲学史,论述了道家的起源与流变,子思学派,《论语》、《论语》类文献与孔子,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各学派之间的关系,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他对先秦哲学史问题的独到见解,受到学界的关注。现将该文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先秦哲学史提供了可贵的新线索。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其人其书属于什么时代?太史儋和老聃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些问题连司马迁也没能说清楚,以至于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 
我研究竹简《老子》认为,竹简《老子》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今本(包括帛书本)《老子》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也就是说,老子其人其书皆有二。主要理由是:其一,竹简本不含有今本中的高远玄虚之论、非黜儒家之语、狡猾权谋之术等内容,说明它有别于今本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二,从思想、语言、文字、分篇、分章、章次等情况看,竹简本更加原始。关于这一点的主要旁证是,竹简《文子》和竹简《老子》可互证早出。其三,今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