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死亡观比较

作者:朱哲
摘要:本文对儒、墨、道死亡观作了简要比较,认为儒家注重从生观照死,墨家强调死亡对生人之利,道家死亡观更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面。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於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於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①毫无疑问,生死问题是诸多人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诸家的死亡论作一比较的研究,适足以发现,在死亡观上,轴心时代里的文化巨子们各以自己的理论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资料,同时也为世界死亡哲学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死亡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死亡问题的认识。


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死亡作为人生不可免的经验,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也是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巨子们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曾在回答季路的问死时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②)对此,不少中外学者(包括我以前亦如此)都认为孔子是不肯正视死亡问题。如雅克·乔朗在其名著《死亡与西方思想》一书中遣责孔子这是对死亡问题的简单回避。③其实孔子此言的内在之意正是生死事大:生的学问尚且难以把握,更何况死的学问呢?生是向死的生,不知道、不深究生的学问,又如何能知晓死的学问呢?
孔子作为原始儒家的创始者,虽直接论述死亡的地方较少,但他的言与行却基本上规定了先秦儒家死亡观的基本内容。一方面,孔子对门生故旧的死表现出一种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