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
作者:张松辉
提要:本文认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在实质内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禅宗论述得更为详尽而己。这些理论都是为解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服务的,在理论阐述上十分圆通,但在现实实践中,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
主题词:内圣外王 不执著 除境除心
齐万物和不分别是观察事物的方法,道、佛两家通过这些方法,目的是要达到内圣外王和不执著的人生境界。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打交道,对此,无论是世内人还是世外人都是承认的。和人、事打交道时,毕竟会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情绪有了波动,道家就担心会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佛教也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得道成佛。于是有的道家人士主张进入深山老林,有的僧人主张空物空心,而事实上深山老林依然是社会的一部分,空物空心也依然要和心物交往。所谓的世外人,是不可能真正地生活在世外的,既要做世俗人所要做的事情,又要在思想上保持世外人的清静,这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而道家的内圣外王和佛教的不执著,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服务的。二者字面意思不同,本质内涵一致。
一、道家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的主张是《庄子·天下》首先提出来的,但在庄子那里,这个理论阐述得还不够成熟,庄子在运用这一理论处理具体问题时也不够圆通。一直到晋朝的郭象时,这一理论才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关于内圣外王的含义,郭象在《庄子注》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他说: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其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
提要:本文认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在实质内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禅宗论述得更为详尽而己。这些理论都是为解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服务的,在理论阐述上十分圆通,但在现实实践中,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
主题词:内圣外王 不执著 除境除心
齐万物和不分别是观察事物的方法,道、佛两家通过这些方法,目的是要达到内圣外王和不执著的人生境界。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打交道,对此,无论是世内人还是世外人都是承认的。和人、事打交道时,毕竟会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情绪有了波动,道家就担心会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佛教也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得道成佛。于是有的道家人士主张进入深山老林,有的僧人主张空物空心,而事实上深山老林依然是社会的一部分,空物空心也依然要和心物交往。所谓的世外人,是不可能真正地生活在世外的,既要做世俗人所要做的事情,又要在思想上保持世外人的清静,这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而道家的内圣外王和佛教的不执著,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服务的。二者字面意思不同,本质内涵一致。
一、道家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的主张是《庄子·天下》首先提出来的,但在庄子那里,这个理论阐述得还不够成熟,庄子在运用这一理论处理具体问题时也不够圆通。一直到晋朝的郭象时,这一理论才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关于内圣外王的含义,郭象在《庄子注》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他说: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其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