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误注考释

作者:白兆麟
摘要:先秦诸子散文是研究诸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文本注释准确,方能确切反映当时思想的种种面貌。今就其中若干名篇误注者予以考释。 

关键词:诸子;散文;注释;考释 
先秦诸子散文,既是研究上古汉语的珍贵语料,又是研究诸子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因此,其文本注释首先需要准确,方能确切地反映当时语言、文化、思想的种种面貌。有鉴于此,乃就其中若干名篇注释失误者予以考释,大体以时为序,连缀成篇,以就正于方家。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古代汉语》(第二册,中华书局版)注:“这里的‘有’和‘无’都是抽象了的哲学概念。”《古代汉语》(中册,高教版)注:“所以认为‘有’是利益(之所在),‘无’是作用(之所在)。”
按:前一种注释只限于对“有”和“无”二词的说明,并未涉及对句意的理解,而这恰恰是疑难之所在。王弼注云:“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这是把以上两句理解为因果句,似乎老子意在强调“无”的作用。其实王弼的串讲并不符合老子的原意。把前一“以”字解释为“所以”,不仅有“增字强释”之嫌,而且与后一“以”字也不一致。姜可瑜曾把上两句当作并列句,意谓“‘有’固以之为利,‘无’亦以之为用。”以上所引后一种注释与此相近。我们认为,这样理解才符合老子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