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风气与道教的发展

  汉末直到魏晋,战乱不断,没有几天安宁的日子。皇帝和拥有兵权的军阀杀起人来不眨眼。知识分子,即使是已经挤进统治阶层的,也感受到时世危难,活得战战兢兢。早晨起来,摸摸脖子,脑袋还长在上面,谁知晚上会不会掉下来?他们再也不想去当一个好官,帮助皇帝治理百姓了。还把这个作为人生理想和抱负,那才真叫傻瓜!活一天,乐一天,算一天吧!所以,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都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甚至奢侈放纵、醉生梦死。还有人到老子和庄子那里去找精神寄托,读老庄,谈老庄,清静无为呀,顺应自然呀,超脱世外呀,成了当时时髦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能不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活得难受,就只好用老庄的玄奥哲理安慰自己。

  越是这样,越觉得生命可贵。庄子的学问很好,就是把生和死当成一回事,这个不能信。好像有一天早晨,大家醒过来,突然都记起来生命的可贵,于是写诗吟赋,抒发感慨。什么“朝露”呀,“金石”呀,都是流行一时的用语。 早晨的露珠,太阳一晒就无影无踪,比喻生命短暂。金属、矿石之类的东西倒耐得住时光流逝的消磨,可惜呀,“人寿不如金石固”! 想点法子多活几天吧!很多人就专意留心各种养生之道。有的人想象,要是把金石的性质转移到人体,身体大概会变得跟金石一样不容易朽坏。于是很多人就去找各种矿物来吃,最有名的叫“五石散”,是用赤石脂、紫石英等矿物石药作原料的方子。



  在这种时代风气下,道教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当然,道教迎合时尚的结果,也更加推进了时代风气。

  张鲁投降曹操,受到优待,当了大官。官僚阶级中很多人跟着学道,五斗米道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像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属于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祖辈几代人都信仰五斗米道,大概也是从汉魏之际就开始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很粗俗,后来不叫了,改为天师道。

  在社会下层,几万户五斗米道民跟着张鲁北迁。太平道又因为遭受严酷镇压奄奄一息,五斗米道就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很多原来的普通信徒,进入内地后发展了一批人,就自封为祭酒。还有人势力大了,就自封为天师。在民间传播的道教很多都参与了当时的农民起义。

  曹操自己也有一些神仙思想。但对张鲁五斗米道这一套并不真信。他收降张鲁,容忍五斗米道生存,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际上,他对道教采取的是既利用又限制的两手政策。曹操也曾经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召聚到身边,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们,怕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据曹植《辩道论》记载,像左慈、甘始、郗〔xi希〕俭这些人,都被曹操“聚而禁之”。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左慈用幻术戏弄曹操,最后使他受惊成病,就是根据一些史实加工编撰的。

  在官僚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传播的天师道,与神仙方士有了更多的接触。导致二者进一步合流。葛洪这样的道教思想家也就应运而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