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春秋》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以及政治事件的看法

孔子年老力衰。他为什么要费心去写历史?作《春秋》的目的,就是阐明三王之道,分辨社会上处理事情的准则,辨析疑惑难明的事理,分清是非曲直,判定犹豫不决的疑难问题。

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学家们写历史,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出名,而是要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司马迁著《史记》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资治通鉴》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写历史的兴衰,总结经验教训,服务现实

50.png

孔子晚年写《春秋》,也是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正如孟子所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大意是说,“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种奸邪的学说和残暴的行为时有出现,大臣杀了君主,儿子杀了父亲,孔子很忧惧,担心这样的世道还要持续多久,于是写了《春秋》

”。

     孔子在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书中时,采用的是“微言大义”的叙述方式,后世又称为“春秋笔法”。一般来说孔子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用语言隐藏自己的思想和立场。。比如,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在城濮打败了楚国的军队,他召集天下诸侯在,在“践土”开国际会议,正式宣告成为春秋霸主。这还不够,还专门“邀请”了周襄王,参加会议。按照礼制,周襄王是所有诸侯的总首领在晋文公的会议没有得到周襄王的批准而是要求君主来参加会议,这显然是大逆不道。但是周襄王别无选择,只乖乖地来参加会议。

这一段历史,如果直接说,应该是这样:晋文公违反礼制,坏了规矩,公然威胁周襄王到“践土”开会。周襄王别无选择,只能出席会议,正式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这样写法明显然有问题,让周襄王很没有面子。一贯主张国家统一、“忠君尊王”的孔子肯定做不到这点因此,孔子用“春秋笔法”写到:“天王狩于河阳”。意思是,周天子威武雄壮,气势凌云,车马浩荡巡视河阳,顺便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狩猎活动。

46.png

孔子的《春秋》,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以及许多政治事件的看法,对那些违反礼制、犯上作乱的人大的震慑作用。所以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都害怕”的说法。而孔子也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我写了《春秋》这本书,为此后世会有人理解赞美我,也会有人诋毁我,不管别人怎么看,写史的事情我还是要干”。

因为孔子总是用晦涩难懂的笔法,很难理解《春秋》意思所以后来出现了专门注释《春秋》的书,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史称“春秋三传”。

(责任编辑:lijie)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