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说是否与孔子相悖?
王阳明的学说是否与孔子相悖,取决于定义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都属于儒学范畴。孔子作为儒学的圣人和创始人,与阳明先生作为明代大儒心学代表,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儒家思想领域代表人物。但阳明先生的学说吸收了时了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儒、释、道思想。与孔子的理论有分歧是必然的,但并不相互排斥。
我们知道,孔子的学说是一种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的政治学说,而修身只是这个政治学说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修身的标准是“仁”,强调的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当权者、政界人士的个人道德品质。因此其政治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为政以德”,也就是所谓的“德政”。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孔子儒学的主要思想是:厚生、博爱、正义、忠恕、知命。治理策略的差异。孔子主张“德治”,孔子的治国方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
孔子主张使用外部标准,如社会道德标准、伦理规范,或者他们是否履行了约束人民的义务。这一策略将道德和礼貌应用于人民,打破了传统的礼貌不亚于庶人的观念,打破了贵族和普通平民之间最初的重要界限。“礼治”体现了礼治的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儒家思想要求每个人都要按照规则去做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是不道德的,即使应该做,这种行为也不会被认可。
王阳明是明代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官,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角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明代政治压力下,能够开书院也是一个奇迹。
由于这些特殊的经历和身份,王阳明的学说与宋、儒三家兼容,即以孔孟为主线,因此可察觉到有明显的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印迹,既是二程一陆“心学”的继承者,也是朱熹的“理学”的开发者,其学问的核心是“心即是理”。
另外,由于王阳明的大功业,他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叶适的“事功学”。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心学、理学与事功学的结合的产物。
但总的来说,王阳明的学说更注重“心学”,尽管是对二程一陆“心学”的发展,但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直接被称为“王学”或“阳明学”。
从儒家思想的这种发展来看,孔孟实际上保持了一种突出的政治学说。董仲舒融合了道家学说之后,越来越哲学化、世俗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脱离了政治理论的本质。甚至,儒学是否还是宋以来的“儒学”,也是可以质疑的。
但是,这些思想家,包括学术界,既然称之为儒学,倒不如说是儒学的一个流派,孔孟朱王自然是儒家的正统一脉了。如上所述,它们的理论差异仍然很大。可以说,将孔孟与王阳明相提并论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