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和阳明理学思想异同
自宋朝以来,儒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阳明理学,两者有着相同的基本理念:要探究(某事物)的正义,才能知道最终天理。不同之处只在于:朱熹认为要把万事万物天理都极深研几,才能认识终极天理;王明阳认为只要把自己内心的天理探究明白,就能实现终极天理,没必要去探索一切。
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强调理是世界的本质,理与气的学说,“理为先,气为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强调“格物致知”。朱熹学识渊博,研究过儒家经典、历史、文学、音乐法律,甚至自然科学。在思想上有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性即理论等观点。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精通儒释道。思想主张——心即理,吾性自足,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惟求其是。认为人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识形态,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
一、相同之处:
朱子和王守仁两人都是唯心主义者,都属于封建社会,虽然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想法,两人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社会发展扫清道德障碍,倡导“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朱熹和王阳明都相信天地之间有一个理“字存在,都是理学大师,这个理是世间万物都遵循也应该遵循的原则,“理”的含义是规律和精神,“气”:即物质,是构成万物的物质,理离不开气而存在的,人是有私欲存在,所以理不明,这个原则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反过来,要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要从约束人的私欲入手,以修身为手段,缩小自己的私欲,后来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因此,朱熹提出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道德教育是超越动物的必要条件,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性。
王阳明认为,儒家思想的本质不在乎所谓的理想准则,而在于人格的完整,经“知”和“行”来修正自己,最终达到圣人标准,因此,这不仅仅是通过修身来实现目的,更强调“行”来实现修身和达到目的,是属于行动派。
二、不同之处
朱熹与王阳明的区别在于“性即理”与“心即理”上,朱熹讲性即理,认为人性本善,但我们成长和生活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许多偏见,包括潜意识里的偏见,比如“我很笨”、“我不漂亮”等等,所有人的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蒙蔽了人的眼睛,影响了人的行动。这些偏见不是人的本性,不是天理,是人的欲望。
而王阳明是心即理,本心离不开天理,本心是天理的寄托,天理是本心的反映,本心即是天理。如果本心不被私欲蒙蔽,那么本心自然就能对符合自然规律的外在事物有一个认识。再者,王阳明认为正义在于人心。但是人心的道理需要实践来证明。知和行要同时进行,相辅相成。阳明心学是一个集知识与实践于一体的行动学派。
就拿“心即理”来说――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不认为凡事都有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无论如何,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阳明心学,都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认识,阳明心学补充了程朱理学,也拯救了程朱理学,从而维护了儒教思想的生命和活力。
同样,由于阳明心学依附于人心,导致后世贪官污吏的思维僵化,不读圣贤,恣意妄行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解释,成为清初实学极力批判的玄谈了。自古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是从儒家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都为儒家的腐败而痛心疾首,这也是使得儒家思想不断焕发生命和活力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