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轮回是自然过程,那么庄子对待生死的观点又是什么?
生死轮回乃自然规律,但古人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无法合理解释只能将其神秘化。如何看待生死,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生死一齐、生死自然与贵生重生,倡导人们重视自己的生命,保养好自己的精神与形体。
要说庄子的生死观,首先要说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知道生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面对它。
庄子妻子的死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但是庄子却从这痛苦中找到了该如何看待死亡的办法。在《至乐》的寓言中曰:“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命,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大意是,只是后来想到,人起初是没有生命的;既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只是若有若无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再变化而产生形体,又变化而形成生命,现在又变化成无生命的死亡,这种生与死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那般自然。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伤心到损害身体健康呢?所以应该顺应自然,乐天知命,以乐观的心态来看待生死。
庄子认为生不一定快乐,死不一定痛苦。生死只是一个过程,顺应自然,而不要强行去改变,如他在《至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讲骷髅并不意味着生存并不值得留念,而是认为死亡是快乐的事,不以生为最大乐趣,不以死为最苦,不以富为荣,不以死为耻。
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遯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在这里,庄子借用秦失之口,他一方面批判老子的哀悼者没有超越生死的境界,不知道生死的自然真相,他以薪喻身,以火喻灵,来说明正是老子十分注重生死自然与形神兼养,做到了“安时而处顺”,才达到了“哀乐不能入”的境界。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生死就被视为最神圣的事情,人么都喜欢生,害怕死,认为死亡是不详的事,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害怕谈论死亡,好像一提到死亡就没有什么好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如儒家对待死亡的观点是《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当被问及鬼神与死亡时,孔子教导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要重视人事 和人生的现实。其实是对死亡问题的回避。而墨家的死亡观集中在《明鬼》和《节葬》篇中。在《明鬼》篇中,墨子表现出鲜明的拜鬼能带来福气的方式、把拜鬼神能获利的思想。只有庄子对待死亡的看法是顺其自然,而不是把死亡当成一种神秘的东西而恐惧。不仅不害怕,还要把它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去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看法。
生与死原本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很多人看不开,但在庄子这里,它们被奇怪地结合在一起,被奇怪地解脱了。主要原因是庄子能够将生死与他的道家自然观融为一体,在庄子看来,生死不过是形式上的转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这个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非常适用。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在学校与同学争,进入社会与同事争,正因为如此,我们活得很累,因为生活的压力甚至有人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自杀。那么自杀就是解脱吗?
庄子的生死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不知死,焉知生”,顺其自然才能活得轻松潇洒,不为外物所累;只有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坦然的面对死亡,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去追求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