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人性论在历史长河中的碰撞与回响

孟荀人性论在历史长河中的碰撞与回响

公元前319年,孟子在魏惠王的宫廷里说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时,大梁城外的战车正碾过春耕的麦苗。这位周游列国的辩士不会想到,在他去世约三十年后出生的荀况(约前313-前238年),当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时,(注:祭酒为学宫最高学术职务,相当于现代大学校长。荀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学宫领袖),反映了其学术地位。齐襄王时期(前283-前265年)虽经乐毅破齐事件,但学术活动仍持续。)这座历经百年的学术殿堂虽不复齐宣王时代的鼎盛,但黄老思想仍与儒家学说激烈交融,终写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惊世之语。两套人性论说的分野,恰似黄河改道时冲刷出的两条河道——看似背道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审核:梦醒时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