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
作者:苏文帅
(二)哲学涵义剖析
1.想是客体性感性经验的复制
相于心中成想,由意成想,主要是浮想:动者有象。讲究外在的事物(相)在人的大脑(心)中的印象(相),是人大脑(心)对客体、反映对象的一种回忆、寻忆和追忆,往往表现为对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一种回忆。突出强调原有的印象(客体性)。其特点是交互性、动态性、感性、零散性、仿造性。
2.思是主体性理性知识的创造
由心田(囟)涌现成思,由理生思,主要是深思:静者有思。讲究的是自己的大脑(内心)的觉悟、思维的发散、思想的创造,是人内心对已有的精神进行系统或创造的拓展,往往表现为对已经熟悉、熟记的知识或事情自然而然的轻松的涌现、创新。突出的是人的内心(主体性)。其特点是主体性、理性、系统性、创造性。
3.虑是主客价值性关系的融合
思有所图曰虑,思之谋为虑,由情发虑,主要是焦虑:情者有虑。讲究是处事于世的谋划,是人对所面对的知识或事情进行价值性的分析、对与人发生关系的一切进行价值评价估量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对以往的事情进行评价、对将来事情进行估量以为衡量自己的言行之价值。突出的是人的心与行之合(价值性)。其特点是综合性、价值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想、思、虑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人生、长于伦理,然而思以知人知天,既求闻道也研闻道之方,闻道之方即致知之方。而“想、思、虑”三者本就是中国哲人致知闻道之思维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对此三者多有阐述并具有着丰富之内涵。
(一)生象为想
想从心从目,意为入目遇木(物)而能于心所见,即心中对经历之人、事、物的印象所再现、呈现、展现,也就是想像、料想、想闻的过程。
1.对物的想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本义即是“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见”。在古人先哲的言语与思想中多有怀国怀家的情绪,睹此物思彼物的情怀,触景生情的状况。面对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往往展开多维的想像。王充《论衡》中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说的就是人往往会基于无法解释的自然展开一些想像,而杜甫《客居》诗中提出“览物想故国。”则是指面对似曾相识的物想念着故国的情怀。
古人先哲也把格物当作形成知识的途径,这里面也包含了通过对外物的观察从而形成印象,进而可以想像。对物的想像是想的一个重要形态。
2.对事的料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往往最能表现为人的意识的动态过程。往往不仅是简单对物印象的复制,而且也呈现一种事情历时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经历一些事情
一、想、思、虑的本义阐释
(一)文字训诂
1.想
《六书精薀》:“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相”字的本义是“以目观木”,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相”列入“目”字部,解释道:“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宋代的戴侗说:“相,度才也。工师用木,必相视其长短、曲直、阴阳、刚柔之所宜也。相之取义始于此会意。”而想从心从相,是为相进心中成想,就是说人审视外物而形成印象(相)进入大脑(心),即在本义上想是对原先的印象进行搜索般的追忆。其主要的是要有原先的印象(相)。
2.思
《说文解字》:“从心囟声。囟顶门骨空,自囟至心,如丝相貫不绝。容也。从心囟书。凡思之属皆从思,睿也”《书·洪范》:“思曰睿。”思,繁体字写作“恖”,“心”的上面加“囟”,“囟”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仅次于“虑”的层次。思为睿智,睿智之士于思,思已经具有了超越仅限于印象的追忆。是对自己的一种思,其主导性的是自己的大脑(心)。
3.虑
《说文解字》:“[思部]慮,谋思也。从思虍声。”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内心存善境界表现于外在一面的。‘处事精详’便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外在表现;“安而后能虑”即是说能随处自得然后方能精思详辨进而应对于世事。慮本训谋思,然兼有详审之义,虑的本义是思之谋,思之得,是将自己所思赋予处世对人的情怀。其根本在于身心人我的融合互通。
(二)哲学涵义剖析
1.想是客体性感性经验的复制
相于心中成想,由意成想,主要是浮想:动者有象。讲究外在的事物(相)在人的大脑(心)中的印象(相),是人大脑(心)对客体、反映对象的一种回忆、寻忆和追忆,往往表现为对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一种回忆。突出强调原有的印象(客体性)。其特点是交互性、动态性、感性、零散性、仿造性。
2.思是主体性理性知识的创造
由心田(囟)涌现成思,由理生思,主要是深思:静者有思。讲究的是自己的大脑(内心)的觉悟、思维的发散、思想的创造,是人内心对已有的精神进行系统或创造的拓展,往往表现为对已经熟悉、熟记的知识或事情自然而然的轻松的涌现、创新。突出的是人的内心(主体性)。其特点是主体性、理性、系统性、创造性。
3.虑是主客价值性关系的融合
思有所图曰虑,思之谋为虑,由情发虑,主要是焦虑:情者有虑。讲究是处事于世的谋划,是人对所面对的知识或事情进行价值性的分析、对与人发生关系的一切进行价值评价估量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对以往的事情进行评价、对将来事情进行估量以为衡量自己的言行之价值。突出的是人的心与行之合(价值性)。其特点是综合性、价值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想、思、虑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人生、长于伦理,然而思以知人知天,既求闻道也研闻道之方,闻道之方即致知之方。而“想、思、虑”三者本就是中国哲人致知闻道之思维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对此三者多有阐述并具有着丰富之内涵。
(一)生象为想
想从心从目,意为入目遇木(物)而能于心所见,即心中对经历之人、事、物的印象所再现、呈现、展现,也就是想像、料想、想闻的过程。
1.对物的想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本义即是“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见”。在古人先哲的言语与思想中多有怀国怀家的情绪,睹此物思彼物的情怀,触景生情的状况。面对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往往展开多维的想像。王充《论衡》中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说的就是人往往会基于无法解释的自然展开一些想像,而杜甫《客居》诗中提出“览物想故国。”则是指面对似曾相识的物想念着故国的情怀。
古人先哲也把格物当作形成知识的途径,这里面也包含了通过对外物的观察从而形成印象,进而可以想像。对物的想像是想的一个重要形态。
2.对事的料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往往最能表现为人的意识的动态过程。往往不仅是简单对物印象的复制,而且也呈现一种事情历时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经历一些事情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