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争衡与唐代的学术发展
作者:李岩
精神层次的文化是由全民创造特别是经由知识分子加以提炼组合、传播、创造并发展的,它代表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总趋向和水平。其中,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和价值观念真正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其影响及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是观察认识社会文化的个性特征的聚焦点。观察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并认识唐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特点。
一
马克思说过:“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者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印度的佛教作为一种于有限中追求无限、于现实中求得超越的信仰和哲学诠释,作为于苦难,蹭蹬和人生遭际中寻求心理满足和慰藉的精神需要,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后,随不同时代社会的变迁而演进,至唐代,遂浸染成磅礴的大势,成为中国固有思想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
唐代思想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佛教哲学压倒儒道思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
唐代20个皇帝,除武宗李炎外,都扶植过佛教,从贞观三年到元和六年(629-811)止,由国家组织译场,历代相沿,前后有译师36人,译经372部,2159卷[(2)]。经过历代高僧著书立说,改造并宣传佛教思想,调和减除与本土信仰者的心理障碍,佛教教义业已深入大夫民众,对社会心理发生影响[(3)]。遂使佛教寺庙和僧尼人数激增[(4)],寺院经济有了大发展,并威胁到了皇族的既得利益。[(5)]
佛教发展到唐代的最主要的标志便是各宗派的建立。各宗派在唐代的消失隆替,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历程,并且依与中国固有思想的结合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其存在的时间和流传的范围。
一方面佛学初传即依附于本土思想,其
精神层次的文化是由全民创造特别是经由知识分子加以提炼组合、传播、创造并发展的,它代表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总趋向和水平。其中,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和价值观念真正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其影响及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是观察认识社会文化的个性特征的聚焦点。观察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并认识唐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特点。
一
马克思说过:“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者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印度的佛教作为一种于有限中追求无限、于现实中求得超越的信仰和哲学诠释,作为于苦难,蹭蹬和人生遭际中寻求心理满足和慰藉的精神需要,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后,随不同时代社会的变迁而演进,至唐代,遂浸染成磅礴的大势,成为中国固有思想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
唐代思想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佛教哲学压倒儒道思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
唐代20个皇帝,除武宗李炎外,都扶植过佛教,从贞观三年到元和六年(629-811)止,由国家组织译场,历代相沿,前后有译师36人,译经372部,2159卷[(2)]。经过历代高僧著书立说,改造并宣传佛教思想,调和减除与本土信仰者的心理障碍,佛教教义业已深入大夫民众,对社会心理发生影响[(3)]。遂使佛教寺庙和僧尼人数激增[(4)],寺院经济有了大发展,并威胁到了皇族的既得利益。[(5)]
佛教发展到唐代的最主要的标志便是各宗派的建立。各宗派在唐代的消失隆替,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历程,并且依与中国固有思想的结合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其存在的时间和流传的范围。
一方面佛学初传即依附于本土思想,其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