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浅析
作者:魏红
[论文关 键 词] 黄宗羲;心学;本体;工夫
[论文内容摘要] 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与阳明心学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讨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命题有两个理论特色:一是体现了“实学”倾向,二是含有主张个性的思想倾向。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为梨洲先生。黄宗羲在其晚年提出“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可谓其一生对心学本体工夫论思考的总结定论。分析这一命题对理解黄宗羲的学术特点有重要意义。
一、“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心学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羲于宋明理学主要继承的是阳明心学一脉。王阳明在对自己的学术进行总结时,提出四句话来概括他的学术宗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论文关 键 词] 黄宗羲;心学;本体;工夫
[论文内容摘要] 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与阳明心学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讨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命题有两个理论特色:一是体现了“实学”倾向,二是含有主张个性的思想倾向。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为梨洲先生。黄宗羲在其晚年提出“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可谓其一生对心学本体工夫论思考的总结定论。分析这一命题对理解黄宗羲的学术特点有重要意义。
一、“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心学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羲于宋明理学主要继承的是阳明心学一脉。王阳明在对自己的学术进行总结时,提出四句话来概括他的学术宗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