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武德的儒家文化内涵(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产生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层面。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下面,我们先从儒家的“仁”是传统武德的首要内容来说起。
 

儒家文化
 

  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共同尊奉的道德信念。在《论语》里,孔子百余次讲到“仁”,且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仁”的涵义。《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孝经·圣治章》载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显然,“仁”是一个内容深厚而广范的道德范畴,传统武德观念恰恰以这些内容为主体而构成。“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以拳显”、“无德无拳”等,都是中国武术界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也是儒家仁学伦理的具体表现。

  传统武德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礼”泛指礼仪,它既是一种伦理规范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尤其在做人方面,孔子则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荀子也曾说:“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礼”对于武林中人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该怎么做”。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的道德笃行。如“抱拳礼”,就是仁义道德的具体体现。

  从儒家“仁”的精神内核和“礼”的精神要旨可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而作为武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