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作者:张尚仁
“无为而治”是老子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中心内容。对这一思想,我们的中国哲学史教学用书基本上持否定的评价。以往的评价的标准首先是按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劳动人民的思想、进步阶级的思想还是反动阶级的思想“划线”,然后各种思想基本肯定还是基本否定也就定论了。这样来评价文化传统经典中的思想,其科学性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例如,《道德经》第53章说那些统治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朝庭宫殿豪华却十分腐败,农田己荒芜,仓库己空虚,官服却很华丽,官员佩带锋利宝剑,美食也己食厌,个人财产多得用不完。此类人只能称为盗魁贼首!”)如此痛骂统治者,还说“无为而治”思想表面上是对统治者贪得无厌提出批评,要统治者少点欲望,实际上是为行将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人们通常将道家的思想概略地表述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则是这一思想在国家社会管理上的主张。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一主张的真实内涵是什么?管理者要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这一主张有没有其合理内核?判别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是评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要求,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无为而治”思想的提出
《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其中,第2、3、10、37、38、43、48、57、63、64等章都用了“无为”一词,有许多章虽然没有使用“无为”一词,但也阐述到“无为”思想。可见“无为”思想在《道德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道德经》强调“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但并没有直接说“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提法是孔子说的。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但“无为而治”的确是老子的主张。或者可以认为,孔子讲的“无为而治”本来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概括。
“无为而治”是老子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中心内容。对这一思想,我们的中国哲学史教学用书基本上持否定的评价。以往的评价的标准首先是按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劳动人民的思想、进步阶级的思想还是反动阶级的思想“划线”,然后各种思想基本肯定还是基本否定也就定论了。这样来评价文化传统经典中的思想,其科学性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例如,《道德经》第53章说那些统治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朝庭宫殿豪华却十分腐败,农田己荒芜,仓库己空虚,官服却很华丽,官员佩带锋利宝剑,美食也己食厌,个人财产多得用不完。此类人只能称为盗魁贼首!”)如此痛骂统治者,还说“无为而治”思想表面上是对统治者贪得无厌提出批评,要统治者少点欲望,实际上是为行将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