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作者:鲍忠荣
【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权力;道德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其道德理论和实践谋取功名利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儒家道德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走向的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甚而提出新时期的“礼崩乐坏”是缘于对儒教长期的批判,试图重建儒家伦理以恢复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并对抗当下的各色价值观。然而,儒家道德学说因其历史局限性、自身理论困境等因素已不可能担当此任务。

一、“君子”辨正
杨伯峻先生对《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界定:一种是有道德的人,一种是身处高位的人。这一论述比较符合史实,但是实际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身处高位,身处高位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那么孔子是怎样将它们结合为一体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