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人类未来的科学--试论庄子的小宇宙理论

作者:姚曼波
庄子对老子的发展在于他建立了影响整个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的精神本体理论。其学说精华是他的小宇宙科学。庄子所提出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一整套“体道”理论,许多人都认为是“神秘主义”,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幻空想”。其实是打开人的心灵之门,开发人的灵性与创造性的独特钥匙。他是通往人类未来的科学。
一、“其于宗也,稠适而上遂”
庄子在其《天下篇》中自评其说曰:“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庄子·杂篇·天下篇》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庄子理论的基本特质。他将个体生命与万物、与“寂漠无形,变化无常”的自然天道紧紧联系并统一在一起。这是从本体论的高度解决的生命的起源及其规律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提到的“神明往与”一语。“神明”,指人的主体精神;“往”者与道同往。庄子认为,人的精神应与道保持一致。“稠适而上遂”,指提升主体精神,主动与天道保持和偕,“上与造物者游”。这叫“与天为徒”(《人间世》)。什么叫“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篇》)。可见庄子的“天”就是客观自然。把服从客观作为解放精神获得逍遥的前提,这使庄子的精神哲学建立于朴素唯物的基础之上,而与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正是庄子哲学的独特可贵之处,是他的珍贵价值所在。

庄子特别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个“独”,即独立不羁,不苟合庸众,不屈从世俗和传统的观念,唯与“天地精神”——自然天道“往来”,自觉与天道同游,这也就是精神获得逍遥之境界。这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核心也是其特色所在:他一方面站在自然天道的高处,雄视宇宙和人寰,将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又深入人心深处,使之“稠适而上遂”,建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独立特行的巨人型精神人格。庄子精神所指,是人类永恒的故乡。

庄子之前的中国哲学,如孔子,把人类与宇宙天道分隔开来,只谈人,未及天,说“天道远,人道迩”;同时又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以社会约束个体,“克己”以“复礼”。个体似乎成了宗族的附属品与类的附生物。老子谈天道,重心在于研究宏观的本体与人类,尚未独立研究个体生命精神生存的小宇宙规律。只有庄子哲学,首次把理论的核心放在研究人类个体精神生命的生存上,并破天荒地提出以解放个体精神为宗旨的“逍遥论”,突出了自我精神的独立性,使人成为自我的主人。把生存的目的,从“仅仅是作为工具服务于没有灵魂的文化过程”,引向关注自己个体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引向精神的独立与解放,引向人类灵性与智能的开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西方古典哲学,将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隔裂并对立起来,分为唯心与唯物两大阵营。近代的生命哲学,研究人类的精神生命,则往往将客观世界丢在一边。他们的自我“反省”是封闭的独立主体,最后不得不迷生在自我中。唯有庄子把人的研究,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并以突破自我的主观封闭为前提,从根本上打开精神的枷锁,解放生命,改变人类的生命体验方式。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唯神是守”,集中体现了庄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本位论。在庄子之前,还从未有谁把精神及其独立性提到如此明确的高度来重视。孔子为首的儒家虽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但其内核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克己复礼”唯礼是从,提倡的是宗族性社会性的伦理道德精神,而没有个体的独立精神。诸子百家中,只有庄子把自我的精神置于高于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