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读中庸之5.1:鸢飞鱼跃与鬼神的如在
作者:柯小刚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中庸》的作者对这句诗的引用在孔颖达看来是“断章取义”的——引用断章,以赋予其更加广阔和深远的涵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者,《诗·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诗。引之者,言圣人之德上至于天,则‘鸢飞戾天’,是翱翔所得。圣人之德下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游泳所得。言圣人之德,上下明察。《诗》本文云‘鸢飞戾天’,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喻善人所得。此引断章,故与《诗》义有异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卷第五十二)
“《礼记》(当指《中庸》一篇)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孔颖达《毛诗正义》之“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句下)
“不必如本”,然而,至少文/面看起来是一样的。如果连文/面都不一样的话,那么“不必如本”这样的话本身也就成为不必了。“不必如本”也还不是“不如本”,而是“不必如本”。“不必”道说着引用者可以如本而不必如本的择义权能。“不必如本”不是因为不能如本从而不如本,而是因为有所用意而不必如本。“不必如本”的引用既是“引”,也是“用”,是鸢飞鱼跃的引-用:鸢飞鱼跃的自由空间既是这一引-用(“引”字黑体)所要凭引的本文,又是这一引-用(“用”字黑体)将要拓用的不必如本之义。不能如本和不如本是消极的意义减损,而不必如本则是积极的意义增益和生长。“能生之物莫不萌芽。”(陆象山:《敬斋记》)如果《诗》《书》周文非如轮扁所谓“古人之糟粕”(《庄子·天地》)的话,那么这些句子就应该都是能生之物,可以不断重新萌芽、重新开端、重新革面的能生之物。况且,即使“如本”的引用也只能是对本文的一种“如”“似”或文/面的相似,即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中庸》的作者对这句诗的引用在孔颖达看来是“断章取义”的——引用断章,以赋予其更加广阔和深远的涵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者,《诗·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诗。引之者,言圣人之德上至于天,则‘鸢飞戾天’,是翱翔所得。圣人之德下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游泳所得。言圣人之德,上下明察。《诗》本文云‘鸢飞戾天’,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喻善人所得。此引断章,故与《诗》义有异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卷第五十二)
“《礼记》(当指《中庸》一篇)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孔颖达《毛诗正义》之“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句下)
“不必如本”,然而,至少文/面看起来是一样的。如果连文/面都不一样的话,那么“不必如本”这样的话本身也就成为不必了。“不必如本”也还不是“不如本”,而是“不必如本”。“不必”道说着引用者可以如本而不必如本的择义权能。“不必如本”不是因为不能如本从而不如本,而是因为有所用意而不必如本。“不必如本”的引用既是“引”,也是“用”,是鸢飞鱼跃的引-用:鸢飞鱼跃的自由空间既是这一引-用(“引”字黑体)所要凭引的本文,又是这一引-用(“用”字黑体)将要拓用的不必如本之义。不能如本和不如本是消极的意义减损,而不必如本则是积极的意义增益和生长。“能生之物莫不萌芽。”(陆象山:《敬斋记》)如果《诗》《书》周文非如轮扁所谓“古人之糟粕”(《庄子·天地》)的话,那么这些句子就应该都是能生之物,可以不断重新萌芽、重新开端、重新革面的能生之物。况且,即使“如本”的引用也只能是对本文的一种“如”“似”或文/面的相似,即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