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
作者:张立文
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无论是儒、道、墨,还是释,都认同、承传和合人文精神。不管是天地万物的生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相互关系,还是政治结构、化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审美,都贯通着和合。
(一)先秦时期,《左传》和《国语》都记载着和同之辩。“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方式的选择,是人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种冲突现象和谐的认识之提升,也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后面是什么状态的探索。
“和合”观念,较早见之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载:“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1〕。人有了道德畜养,便和合。和合是畜养道德的目标和对于这种目标的追求。墨子认为和合是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根本原理。“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2〕。它是使家庭、社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不离散的社会整体结构的聚合剂,亦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
孔子把“和”作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的价值标准,“礼之用,和为贵”〔3〕。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君子与小人两种处理人际的方法,表现两种不同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道家老
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无论是儒、道、墨,还是释,都认同、承传和合人文精神。不管是天地万物的生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相互关系,还是政治结构、化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审美,都贯通着和合。
(一)先秦时期,《左传》和《国语》都记载着和同之辩。“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方式的选择,是人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种冲突现象和谐的认识之提升,也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后面是什么状态的探索。
“和合”观念,较早见之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载:“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1〕。人有了道德畜养,便和合。和合是畜养道德的目标和对于这种目标的追求。墨子认为和合是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根本原理。“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2〕。它是使家庭、社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不离散的社会整体结构的聚合剂,亦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
孔子把“和”作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的价值标准,“礼之用,和为贵”〔3〕。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君子与小人两种处理人际的方法,表现两种不同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道家老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