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能否提炼适应的社会观念?
作者:翟艳春
戒律是佛教伦理道德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中国佛教戒律是在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互交融、渗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佛教戒律无论从教内还是教外两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教内而言,“佛门轻律,戒条难守”由来已久,所谓“法久弊深”。因而学戒、重戒、持戒、宏戒实已成为今日佛教僧团内部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社会,人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有鉴于此,中国佛教戒律应如何调整自身,作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期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实有必要关注和研究。本文从五戒入手对五戒的内容、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作一阐述。
一、五戒的内容
戒律的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为“尸罗”,是惯行的意思,并转为“行为”“习惯”“道德”“虔诚”等义,用以防非止恶。戒律是佛教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其根本精神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道德对于善、恶行为有非常详细的划分,如《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心所
戒律是佛教伦理道德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中国佛教戒律是在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互交融、渗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佛教戒律无论从教内还是教外两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教内而言,“佛门轻律,戒条难守”由来已久,所谓“法久弊深”。因而学戒、重戒、持戒、宏戒实已成为今日佛教僧团内部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社会,人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有鉴于此,中国佛教戒律应如何调整自身,作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期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实有必要关注和研究。本文从五戒入手对五戒的内容、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作一阐述。
一、五戒的内容
戒律的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为“尸罗”,是惯行的意思,并转为“行为”“习惯”“道德”“虔诚”等义,用以防非止恶。戒律是佛教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其根本精神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道德对于善、恶行为有非常详细的划分,如《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心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