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修行与持戒

作者:樊劲松
戒、定、慧被佛家称为三无漏学,意指通过这三者的修习,可以达到生命的彻底解脱。以圆融无碍的智慧为根本,禅定被认为是通向智慧之门的必由途径,而持戒就是习定修慧的基础和保障。

戒律对于佛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佛教认为脱离了佛戒的禅定是外道禅法,一定会堕入魔境。因此有人将戒律比喻为雷区旁的警告牌,违背了它,就背离了解脱的道路。所以佛教徒并不把持戒认作负担和约束,而当作是对信众的关心和保护。佛门虽因修炼求证方法的侧重而分成不同的宗派,但是他们在持戒上却是共通的。著名的经典《四分律》曾阐述戒律的重要性说:“毗尼(戒律)藏者,是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

佛教的戒,分为在家信徒的五戒,出家沙弥的十戒,比丘僧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五百戒和大乘的菩萨戒等多种,但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也可以说其它诸戒是五戒的升格和演化而来的。这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由此又生发出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十善构成佛教最基本的戒律。

佛家认为守戒会给修行者带来莫大的利益。《恒水经》讲到,能持五戒的人,来生迅可以生在人中,守十善的人,来生可生在天上,若一个僧人,能恪守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今生就可以证得阿罗汉的道果,即已经超脱于三界之外了。但假如毁犯、破坏的话,从佛家的因果、轮回观点来看,那后果将是严重可怕的。

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佛教的戒律是严格得多的。因为它已将一个教徒的衣食住行等所有的行为都纳入了严密、细致又是定量的规范之中。它的主导思想就是于己要克制和摒弃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一切不良,欲望,对人则要依慈悲的精神,舍己渡人,以期达到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凭依着这样坦然和光明的心地,修行的功效是可想而知的。

禅宗向来讲究顿悟,在持戒方面,也透着它不著色相,直指人心的特点。六祖惠能说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这两句话,台湾耕云禅师的“安祥禅”给了我们极好的解释。他要求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平淡或喧嚣,得意或失败,都要保持住心中的安祥感。这种安祥,就来自于品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