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印度的佛寺和石窟寺,平面布局以佛塔即窣[su 苏]堵波①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佛殿。这种建筑格局,在中国被演变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
见于史籍记载的中国最早佛寺,当推洛阳白马寺。它是利用原来鸿胪寺官署改建而成的。2世纪末,笮[ze责]融在徐州建寺塔,“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后汉书·陶谦传》)。先是利用官署改建佛寺,后又建起楼阁式佛塔和堂阁,这样,印度式的寺塔从传入中国之始,便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①窣堵波,印度佛教徒为保存佛的舍利和遗物而修建的圆冢。到阿育王时,开始建造为覆钵式的塔。
魏晋以后,中国都城和宫殿建筑的形制渐趋完善。都城通常取方正的轮廓,设置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建造主殿。受其影响,佛寺和石窟的建造,开始改变早期对印度平面布局的仿照,转而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格局。以历史上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为例,该寺呈平面方形,有明显中轴线,主体建筑佛塔和佛殿位于寺的中央,显示佛殿与佛塔并重的意义。这表明,当时的寺院建筑已经注意到了对中国传统礼制的接受和应用。
隋唐时期的寺院,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平面布局依中轴线作纵深的展开,以殿堂廊庑等组成的庭院为单元,殿宇重叠,庭院错落;供奉佛像的佛殿已成为寺院的主体,塔往往建于寺旁,另成塔院。宋代以后,殿堂建筑益趋繁杂,追求装饰效果,通常彩画朱漆,金碧辉煌;较大的寺院多将塔建于佛殿之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内无柱,梁架结构简练,显得庄重、古朴、坚实。稍晚于南禅寺的现存唐代佛寺建筑是五台山佛光寺。该寺重建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该寺三面环山,因山势而成层层叠高的三层院落。东大殿位于最后一层院落,地势最高,雄视全寺,建筑古朴,显得宏伟壮观,是唐代建筑的典型。
现存宋、辽时期的佛教建筑,著名的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大同华严寺。山西洪洞县境内的广胜寺属于元代建筑。北京西山碧云寺则是明代建筑,寺中殿堂、廊庑的布局与地形相结合,并把泉、石、树木组织在内,带有江南风味。
西藏地区最早佛寺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较早的藏传佛教建筑,是元代兴建的萨迦寺和夏鲁寺。萨迦寺在西藏萨迦县的本波山下,其建筑以大殿为中心,附有各种僧房。大殿高11米,总面积达5700平方米,有柱子40根。夏鲁寺在西藏日喀则郊外,主要建筑有门廊、经堂、佛殿,佛殿前有围廊环绕的庭院。
哲蚌寺坐落于拉萨西郊,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它还是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全寺有四个“扎仓”(经院),可容纳僧侣近万人。该寺的主要建筑是大经堂,其规模十分雄伟壮观,可同时容纳8000名僧侣。
拉萨的布达拉宫代表着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始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现存建筑是清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时重建的。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气势宏伟,高达200米,东西长400多米。前后13重,房舍近万间,可容僧众二万余人。布达拉宫是宫堡和寺院合一的建筑,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地处河北承德的藏传佛教寺院,是18世纪起修造的山地建筑。现存八座,即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须弥福寿寺,统称“外八庙”,意为承德离宫(即避暑山庄)外的八座佛寺。承德离宫和外八庙是清朝政府为抵御沙俄侵略,便于团结蒙、藏等少数民族而兴建的,因而建筑风格上吸取了藏、蒙、汉等民族的优点,与西藏地区佛寺不尽相同。
佛塔源于古印度覆钵式窣堵波。但在中国汉地,它很快演变成为重层楼阁式建筑。因为按汉人的理解,塔既然是埋藏佛舍利的地方,应该以高峻的形式来显示它的神圣性;当人们引颈仰视高塔时,会出现心理变化,对佛塔产生一种庄严崇高之感。
中国佛塔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可以说举世无双。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的奇葩,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点缀于白云蓝天之中,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为祖国的山河大地增辉添彩。
中国佛塔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现在我们一般从造型上,将它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四种。
楼阁式塔。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形式。这类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形体最高大。早期楼阁式塔都属木结构,如《洛阳伽蓝记》所载永宁寺塔,共九层,高数十丈,百里之外就能遥见。现存最大木塔是山西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该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00余年。它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实则九层。总高达67米多,直径30米。塔内设有楼梯,可拾级而上,人们可以在每一楼层上凭栏远眺,周围景色尽收眼底。
现存隋唐以后的楼阁式塔,多为砖石仿木结构。著名的如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广州六榕寺塔、北京良乡昊天塔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层之间有较大距离,因此,塔身就像一座高层楼阁;每层塔身都砌出柱、额、门、窗,塔檐以砖块或石料建成斗拱;塔内建有木制或砖砌的楼梯,可供人自由上下。
密檐式塔。以这类塔的外檐层数多而得名。早期著名的密檐式塔,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辽代以后,密檐式塔在华北、东北地区有较大发展,一直到明清仍续有修建。而在同时期的南方,则仍以楼阁式塔为主。密檐式塔的特点是:下部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以上各层则塔檐层层重叠,距离很近,几乎看不出楼层。如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塔身总高40米,共分15层,其中第一层最高,有各种装饰。第二层起,各层高度递减,面阔渐缩。塔的外形古朴而流畅,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或藏式塔,因为这种形式的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覆钵下建一高大的须弥座,覆钵上是巨大的塔刹。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北海琼岛白塔、五台山塔院寺白塔等。
应县释迦塔
金刚宝座塔。是仿照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而建造的。其形式为:塔的下部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即金刚宝座),宝塔上建有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这类塔在明代以后陆续修建,但为数不多。具代表性的有北京真觉寺(俗称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等。